2011年01月01日  星期六
            
            
            
            
            
            
            
            朗读

学科医疗、科研成果
血液科经过60年的发展,在贫血、血液恶性肿瘤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省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在创建之初,郁知非教授就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对血液病各个专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1955年成立骨髓室专门进行细胞形态学研究。1958年郁教授在国内首次应用普鲁士兰染色法进行骨髓铁染色,目前该方法已作为缺铁性贫血的主要诊断依据。1959年报道18例恶性组织细胞病的临床表现和骨髓穿刺及部分病例的尸体解剖发现,在国内外首次提出骨髓检查对于恶性组织细胞病生前诊断的价值,提高了全世界对此病的临床诊断水平。1960年血液病研究室成立,开展血红蛋白电泳、染色体检查以及出血性疾病的实验研究。1963年,郁知非、林修基教授发现两个无关家族中,有血红蛋白H伴少量血红蛋白Bart's,这是国内首先发现的血红蛋白异常病例,为国内诊断和研究地中海贫血奠定了基础。1966年对一个血红蛋白病患者3代30个成员作调查,提出H基因是独立存在,可以被检出,该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70年代开始,血液科开展了我国自创的抗白血病新药三尖杉酯碱的临床研究,并在国际会议上首先向国外介绍,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6年,郁知非教授等报道应用联合化疗方案COP或COPP方案治疗恶性组织细胞病17例,总缓解率59%,总有效率65%,该成果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1986年,严力行、林茂芳等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成分输血、血浆置换术治疗血液免疫性疾病。1993年朱康儿教授等进行了浙江省第一例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1997年,金洁教授等在省内首先开展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并获得成功。1998年11月,黄河、林茂芳、孟海涛等开展省内第一例,国内第四例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术。2000年以来,金洁教授等首先使用HAA方案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大获成功。
60年来,血液科及血研所研究成果频频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近年来,每年均有科研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或二等奖。近10年来,学科共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在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均有较好的科研成果发表于J Clin Oncol、Leukemia和Mol Cancer Ther等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学科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近60项,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共16项。近10年来,获省级以上课题、SCI文章数量与质量逐年增长,推动了血液病学的蓬勃发展。 crack
| 专刊 | 专刊 | 
| 努力开拓进取 再创新的辉煌 | 组织结构图 | 
| 学科发展历史 | |
| 学科创始人 | |
| 学科医疗、科研成果 | |
| 学科简介 | 
| 专刊 | 专刊 | 
| ※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诊治方面 | 服务社会 | 
| ※血液肿瘤新疗法及其机制研究 | 热烈祝贺我院血液科成立60周年暨浙江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成立50周年 | 
| ※白血病免疫治疗 | 我院血液科成功举办血液学高峰论坛 | 
| ※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 | |
|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 |
| ※端粒酶和肿瘤耐药关系研究 | |
| 2000年以来省级以上科研成果题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