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01日  星期三
            
            
            
            
            
            
            
            朗读

从台湾解剖课看人文教育
蔡凌霞
相信每一位医护人员对解剖课都不会陌生。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一段阴森而恐怖的回忆。但在台湾慈济大学的解剖课,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感觉。给我的感觉是明亮、温馨和深深的感动。
大陆的解剖室大都是在一楼或地下室,加上泡尸体的富尔马林中,一走进门口,一股刺鼻的气息扑面而来。里面的尸体因为时间久远,大都已变了形。因为尸体来源基本是十恶不赦的枪毙犯,更增加了恐怖的气氛。我们的解剖课是安排在进校第一年的第一学期。那时的我们还是一群天真烂漫、从未见过死亡的少女。我的胆子本来就小,初进解剖室,就受到极大的惊吓,半夜经常会吓醒。后来不得不与同学共宿一床达一月之久,至今还会被人取笑。
第一次师姐要带我参观解剖室,我心还有些戚戚然。走进典雅大气的台湾慈济大学大厅,拾级而上,来到宽敞明亮的二楼。走廊里布置著屏风和花卉,十分雅致。墙上挂着一些人的照片和介绍。推开一扇门,这里就是解剖室了。如同普通的教室,窗明几净,没有一丝异味。
慈济大学解剖室的尸体都装在不锈钢的尸屉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无语良师”“大体老师”。师者,典范也。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躺在这里。犯罪、自杀、身体不完整的都不能入选。他们全来自自愿捐赠。富尔马林浸泡的尸体不但有异味,而且容易变色变形。为了保持尸体的完整也方便学习,他们用的是价格昂贵的药物灌流。通过静脉注射防腐,可以保留三年。这些“无语良师”都是为解剖课准备的。他们的解剖课并不安排在大一,而是在第三年的四月开始。四人一组,解剖一具尸体。早在上课前一学期,四人小组及大体老师的名单已定下。这个学期中,四位同学要去拜访这位无语良师生前的家属、同事,了解他的生平,并将他的照片、介绍裱好挂在走廊上。
正式上课前要举办一个肃穆的追思会。家属和出家师傅也一起参加。学生代表作感恩发言,向无语良师和家属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让家属做最后的告别。此时,同学们眼前不再是一具没有生命的尸体,而是满怀感激的无语良师。他(她)曾经也那样鲜活地在我们身边,他(她)又是那么善良、无私,在生命的最后还想着回馈社会。宁愿自己身上划上千刀,不愿今后划错一刀。所以每位同学是以感恩的心轻轻划下手中的每一刀,认真地学习每一片肌肉、每一条血管,唯恐辜负了大体老师的一片心意。所有的课上完后,同学们会一一将他重新缝合,用洁白的布袋包裹。每位同学都要写一篇心得文章,记录这段日子与无语良师共处的心得体会,并将它正式装订出版。最后告别的日子来到了,家属和同学们穆立一边,师傅们为他们念经祈福,举办庄严的火化仪式。火化后的骨灰分成两份:一份交给家属,另一份装在一个晶莹剔透的琉璃盒中,永久地存放在慈济大学的大舍堂中,供后人瞻仰。仪式结束后,同学们还为家属们精心准备了一台感恩会,自己编排舞蹈、歌曲等等再次向大体老师及家属表示衷心感谢。许多家属都被深深感动了,亲人的离开固然是痛苦的,可这最后的句号却是圆满的。他们也纷纷签下遗体捐赠意向书。
所以,慈济大学的尸源非常充足。解剖课根本用不完,还有一小部分遗体是为高年级同学准备的。在往生后的24小时内进行急速冷冻,不用药物,这样的遗体可维持3-5天,他的皮肤弹性接近正常人。这样的大体老师是为全球首倡的模拟手术室准备的。这个手术室的设备跟医院是一样的。学生会集中学习各种手术,不用在病人身上划第一刀了,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许多的无语良师的故事都令人感动不已。有一位患胰腺癌晚期的病人,知道不治的结果后,坚持不肯开刀,宁愿忍受疼痛的折磨。因为开过刀,他的身体不完整了,同学们学习就会有缺憾,就无法做大体老师了。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踊跃地要当大体老师?为什么在我们大陆遗体捐赠却如此稀少?是因为台湾人思想境界特别高吗?我想人性本来是相差无几的。关键是在台湾,大体老师得到了足够的尊重,维护了最后的尊严,更重视家属的感受。这种人文关怀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的。那些一时用不上的无语良师们,就一一躺在解剖室隔壁的房间里。每个人有固定的位置,写着他们的名字。房间有一个很大的玻璃窗,窗外是画着飞天造型的精致木头移门。每个家属都知道他的亲人现在在哪里。想他的时候,随时可以推开移门,隔窗相望。
以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我相信这门课的效果一定是不会错的。他们学到的又岂止是单纯的解剖知识呢?首先他们学到了做人的根本,为医的基本,就是对人的尊重。对死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活生生的人呢?其次他们提早进入社会,接触到生与死的永恒命题。在与家属、同事等的交流中,从大体老师的人生轨迹中,他们会明白什么是最值得珍惜的;再者,在学习汇报的过程中,每个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有唱歌的、作曲的、舞蹈的、画画的、写文章的、排版设计的、导演的,综合能力和艺术修养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我想这就是我们现在推崇的素质教育吧?与他们相比,差距应该不小。但只要现在努力去做,永远不会太晚。只是要真的做好这件事,不仅要有心,更要有智。而这心智的开发,唯有不断地学习也!
crack
| 要闻 | 医教研 | 
| 创先争优 服务西部 红色医疗 支援赤水 | 我10岁了! | 
| 浙江省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 | 浙一医生圆了风心女孩做妈妈的梦 | 
| 器官捐献 生命永续 | 凶猛藏獒无情伤主 浙一医生齐心急救 | 
| 我院与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缔结协作医院 | 微创无极限 | 
| 热烈祝贺 | 热烈祝贺《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 卫生部医政司护理管理处领导莅临我院调研指导 | 重庆市、深圳市卫生局组团来浙医一院考察信息化建设工作 | 
| 转化医学专版 | 转化医学专版 | 
| 我院隆重举行转化医学中心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暨学术研讨会 | 名 单 | 
| 贺 信 | 我院隆重举行转化医学中心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暨学术研讨会 | 
| 从实验室到病床 促高端医学转化 | 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部转化医学研讨会成功举行 | 
| 医教研 | 副刊 | 
| 我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第三届感染科医师大会 | 田家园筒子楼记 | 
| 郑树森院士担任2010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共同主席并作专题报告 | 初来咋到 试渡赤水 | 
| 第二十二届浙江省肿瘤防治学术年会隆重举行 | 秋 意 | 
| 2010浙医一院消化学术高级论坛暨消化内镜诊疗新技术演示会成功举行 | 从台湾解剖课看人文教育 |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
| 浙医一院药剂科党支部开展“药学服务进社区”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