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简介
浙一院报
浙一院报
报纸类别:杭州市
 所属地:杭州市
发行地区:杭州市
官方网站:http://
联系电话:0571-87236655
广告电话:
2010年11月01日 ;星期一

朗读

感怀在母校的日子


文/郑树森

 

 

看望导师吴和光教授和师母

 

    2010年9月3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百年暨合校十周年庆典大会在成都隆重举行,郑树森院长作为全球唯一杰出校友代表在大会上致辞,并撰文以寄感怀。

 

    1989年9月,在经过了自身不懈努力后,我终于如愿以偿的收到了华西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华西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研究生。在拥挤不堪的西行列车上,伴随我度过了48小时的就是随身几件简单的旧衣、一袋最便宜的方便面、几包榨菜和几个快要被风干的馒头。吃着列车上热开水泡开的冷馒头,一想到自己已经是华西医科大学这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博士研究生,通过学习今后自己有可能在肝胆胰外科领域有所成就,一种自豪的心情油然而生,心中感到无比的踏实和慰藉。
    在华西的岁月里,最感恩的人无疑是我的导师、著名的肝胆胰外科专家吴和光教授。导师广博的学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深深的影响了我一辈子。正是导师要求我把每一例手术都尽量做到最好的敬业精神,以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悉心指导,锤炼了我百折不挠的毅力,让我得以在读博士的3年中练就了过硬的肝胆胰外科技术,树立了日后成长为一名临床科学家的信念。华西的学习和生活深深影响了我日后的成长,使我受益匪浅。这些年,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外科医生会抱怨工作太苦太累。回忆自身的学医从医经历,从来没有过“三餐饭按时吃、八小时下班”的安逸生活,特别是在华西担任住院总医师的日子里,经常是通宵急诊手术到天明,顾不得休息又投入到了新一天的择期手术中去。我是属牛的,因此常说自己就是凭着中国人这种最朴实的老黄牛精神不断耕耘,才使我今天在外科学界有了一点成绩。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想我还是会义无反顾的选择从医之路,而且就是肝胆胰外科专业。
    在华西,我不仅在临床技能上得到了快速提高,而且也经历了人生中重要的科研启蒙阶段。导师每周都和博士研究生举行科研讨论会,培养了我阅读英文原版书刊的浓厚兴趣,学会了如何品味医学前沿的原汁原味;在导师悉心指点下,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科研选题,探寻科研的热点方向。特别是临床科研两手抓的理念对我影响尤其巨大,驱使我日后不断实践“在临床中发现科研问题,用科研成果促进临床”,和国内同道一起,推动了我国肝脏移植和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走向世界,2001年我也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迄今我实施肝移植900余例,良性肝病受者1年生存率为95.2%,达国际先进水平;施行的肝肾联合移植受者最长生存已12年,创国内最长记录;胰肾联合移植受者最长存活17年,创亚洲最佳纪录;我所提出的肝癌肝移植受者选择“杭州标准”,安全扩大了肝癌患者移植入选范围,赢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因此,我希望今后的外科发展也要坚持临床科研相促进的发展思路,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解决国计民生重要问题。
    时至今日,我也成为人师,更深刻地体会到正是从我的导师那里学会了如何教育学生。通过这些年的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重视英语教学的不断追求和手术艺术的完美已经成为我所在的国家重点学科——浙江大学外科学的两大特色,这种传承与发扬也是我对恩师最好的怀念和感恩。
    毕业后,离开华西,常常思念自己的老师和同学,难忘在华西的那一个个艰苦而充实的日日夜夜。这些年重返过华西几次,每次都高兴地看到母校新的变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百年暨合校10周年之际,衷心感谢校友会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此抒发对恩师的感恩之心,对往事的感怀之情和对未来的希冀。最后,以一句“母校恩情无以回报,唯奋斗以自强”抒发我对母校百年华诞最良好的祝愿。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