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简介
陕文投报道
陕文投报道
报纸类别:西安市
 所属地:西安市
发行地区:西安市
官方网站:http://www.shanwentou.com.cn
联系电话:029-85358017
广告电话:
2013年06月01日 星期六

朗读

推开英国画廊之门探寻艺术背后魅力


       ——独家专访英国艺术杂志主编刘竞晨

    近日,陕文投集团考察英国文化产业之际,本报独家专访了英国艺术杂志主编刘竞晨。走进英伦风格的画廊,探究英国艺术发展政策与艺术品市场特性,解密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纯粹”关系,体验英国全民艺术的别样“狂欢”。

    天津青年刘竞晨在伦敦居住多年,是英国第一本中英双语艺术杂志《ARTGAP》创始人兼主编,著名艺术策展人,目前正致力于艺术设计类项目的开发。

 

作品《果冻宝宝一家》    英国翡翠画廊

作品《尾》   英国佛瑞兹艺术博览会


       以抵税的方式支持艺术发展

  本报:从政府对艺术的支持角度来看,中英有什么不同?

  刘竞晨:我认为从税收上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在中国艺术品的税收是30%,做生意的人都明白,这是相当高的。在英国,如果一个公司赞助艺术展览、资助艺术家,这个费用是可以抵偿公司应缴纳的税收的。因为政府认为,这样做是支持文化产业,做的是慈善事业。对于公司来说,这当然是一箭双雕的事情。一方面可以通过艺术活动宣传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可以抵偿公司缴纳的税款,何乐而不为呢!英国政府很聪明,它没有这么多的钱去支持艺术家,但是可以引导企业去支持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鼓励民间资本做这种事情。如英国最大的当代艺术中心——泰特美术馆,就有两套体系,一套是慈善机构,一套是政府机构,他们用挣钱的机构资助慈善机构。

  记得有一个讨论中西方非盈利机构运营问题的论坛,提到了中国非盈利机构存在的矛盾问题。在中国,在工商局注册一个非盈利机构,但非盈利机构是不能挣钱的,这就是矛盾的地方。在英国,国家对于非盈利机构是非常支持的,如果你是一个非盈利组织,你要做文化活动,政府会给你40-60%的资助。泰特美术馆就是这样,国家给予了很多支持资金,同时自筹40-60%的费用,它还有艺术赞助人和赞助机构也愿意支持。

  政府通过让企业做国家指定方向的事情来引导企业资金流向,政府本身不规定艺术发展方向,但如果想从政府申请资金,就要按照政府的导向去做。比如伦敦奥运会期间,政府要推广英国文化,只要活动与英国文化相关,都可以得到支持。如当时达明赫斯特展、弗洛伊德展,都是英国大腕级别的展览,这些机构为什么会做这些展览,因为只有你做这些事情才能得到资金支持。


在英国,买画的是老百姓

  

  本报:记得看一则艺术市场分析,说尽管遭遇经济危机,但西方拍卖行中高中低挡拍品的比例并没有发生改变,而在中国却发生了很大变化,高端拍品明显减少。

  刘竞晨:2011年世界艺术市场排名榜中,美国第一、英国第二、中国第三;2012年,中国第一、美国第二、英国第三。这是大的趋势。上次我和几个中国艺术家去做展览,晚餐的时候,身边一位迪拜的画廊老板问我“为什么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这么贵?”我说“因为中国有钱”。在英国,你到任何地方,正常中产阶级家里或者酒店、餐馆,推门进去总会有画,会让你觉得不可思议。在英国,买画的是老百姓。为什么英国有几百家拍卖行,这是老百姓的消费习惯。他们买画不是为了炫耀,只是喜欢。就像中国之前大家爱看京剧一样。但是,如果将艺术束之高阁,只有一两个人去买,这就不叫文化。

  本报:英国最近“买得起的艺术”这类活动做得怎样?

  刘竞晨:做得很好,去的人并不比FRIZE少。尽管也有人说这类活动利润少,但是又怎样?不能说只有五星级酒店总统套房,而没有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如果这种活动真赔钱,当然也就不会有人做这种事情。现在买得起的艺术做得的确风生水起,之前一年一次,现在一年两次。而且画的价钱还涨了,作品质量并不差,运营得也不错。在这里,买得起的艺术有很多好的画廊参与。画廊也是做生意,不能只做贵的生意。比如一个画廊,他会有好几线的艺术家,有一线大腕,也有二线,三线。有些艺术家是画廊长期积淀,要保证一线艺术家商业利益。同时,还要挖掘新的艺术家,培育中间艺术家。他们之间无论是年龄,还是价格也相差很多。如高古轩,如果出售一个二十几岁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肯定会很受欢迎,因为价格不贵,而且大家认为这么好的画廊代理的作品不会差,肯定会涨,就像期货一样,好的东西大家会抢着买。能用钱把一个艺术家捧起来,说明这个画廊有这样的能力。画廊包装艺术家的同时,也是与艺术家同时发展的过程。在英国有这样的界定,复制品在多少件之内的是艺术品,多少件之外的是衍生品、艺术复制品。


       画廊看重只会画画的艺术家

  

  本报:英国美术馆及画廊会怎样选择签约艺术家?

  刘竞晨:大的美术馆,当然是做被历史定论的艺术家,年龄也不会低于五十岁。如泰特美术馆,他们做的艺术家都是五六十、六七十岁的艺术家。这是正常艺术家的成熟期。如草间弥生,八十四岁,弗洛伊德已经去世,大卫·霍克尼也八十多岁,弗朗西斯·培根去世。他们做的是这个级别的艺术家,当然也做年轻艺术家,美术馆一般是比较保守的机构,必须要保证质量。

  一般画廊在选择合作签约艺术家时有两个标准。首先是对他学术的认定。以艺术史为线索,看艺术家对社会、人类有什么推进,对人类知识的发展有什么推进,与文化生产、知识生产是否有贡献。第二是对他创作状态的认可。他们会选择职业艺术家,而不考虑有行政职务的艺术家,这与国内很不一样。他们会选择除了艺术,什么也不会做的人。在英国承认的是专业技术,而不是全才型的人,如果你说你什么都会,他们会认为你什么也做不了。但如果你说我就会系鞋带,但是我系了四十年,他们会说你很厉害。

        本报:英国画廊状态如何?

  刘竞晨:英国画廊数量很多,很多画廊也很私密,就像一个类似私房菜的地方。这些画廊会去参加ART FRIZE这类大型艺博会,藏家喜欢这个画廊自然会关注他们,他们的私密性主要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藏家隐私。因为伦敦的地价贵,所以这里画廊空间也不像北京的画廊那么大。而且这里每家画廊都有自己的特点。

  本报:在英国,自己卖画的艺术家多吗?

  刘竞晨:一般画廊、艺术家、拍卖行,艺术市场中的各个环节分得还是比较细。进入体系的艺术家,也就是被画廊正规代理的艺术家只负责画画,画好你的画就行了,不需要也不能卖画,卖画是画廊的事情,这是比较清晰的。其实,在英国很多艺术家是要卖画的,只是一旦进入体制就不会卖。英国不是艺术家生活最好的地方,这里生活成本高。很多自由艺术家都在柏林,那里租一间房子也才三四百欧元,但在伦敦要七八百欧元。在英国,也有很多人去苏格兰,那里的艺术政策好一些。英格兰的政府资金更愿意投给做大项目的,而苏格兰更愿意赞助给小项目,如建立工作室,或免费给艺术家提供工作室。英国是一个联合王国,尽管基本法是一致的,但各个地区会有不同。

       用“简单”造就纯粹大众艺术

  本报:展览的形式怎样?

  刘竞晨:英国画廊展览形式很简单,开幕式的时候策展人讲个话就结束了,然后有个小酒会,极少有点心,酒是必须的。在这边,画展开幕式与媒体发布会不在一起,这与国内不一样。媒体一般早上到访,拿资料、拍照等。过了这个时间是没有办法拍照的,因为开幕式的时候会来一些私人藏家,他们不喜欢被媒体报道,在他们看来这是他们的隐私。英国媒体也没有“车马费”,如果你给他钱他会觉得很奇怪,他来报道这个活动,是他认为觉得有意思值得报道。如果表示谢意,画廊会赠一些小礼品。

  本报:英国艺术家工作室条件怎样?

  刘竞晨:英国艺术家工作室大多数很小,因为他们不画大的东西,也有如达明赫斯特这样的艺术家,画大作品的,但是那是凤毛菱角。在英国非常富有的艺术家很少,非常穷的艺术家也很少,大部分是处于中间档次的。就像大英博物馆,都是免费参观的,在英国是一个大众消费文化,消费艺术的环境。大众消费的艺术在这里很便宜。在这里,每年夏天有一个皇家艺术学会展览,这个展览会选择一些在那里毕业的学生的作品展览,就像一个大菜市场。我当年就在那里发现了与达明赫斯特齐名的翠西的作品,一件很小的版画,标价是300磅,当时他就已经很有名气了。核算人民币也就几千元,而在那里的达明赫斯特的版画也才1200磅。但是对在中国要买到有名气的艺术家这么便宜的作品好像不容易。

        本报:英国艺术圈什么状态?

  刘竞晨:也有人问我这个问题,其实在英国,艺术家都比较分散,没有所谓的英国艺术圈,这个艺术圈太散了,没有圈的概念,不同的人都可以在一起玩,没有国内那么明显。

  供稿  陕西书画艺术品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