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1日 星期日
朗读

第六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在西安隆重召开
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和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联合主办,我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等承办的第六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于2011年3月24—26日在古城西安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为期3天,共收到论文194篇,其中专题报告22篇,有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及我国奋战在感染病、肝病和相关学科400余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李兰娟院士担任大会主席,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陕西省医学会会长李鸿光教授及中华医学会相关领导等也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本次大会是一次国际与国内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盛会。在24日下午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和陕西省医学会肝病年会上,各位专家对终末期肝病的抗病毒治疗、重型肝病的发病机制、肝衰竭的并发症和治疗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与广大代表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在25—26日的大会上,22位肝衰竭与人工肝及相关学科的知名专家作了最前沿的专题报告。
我国约有9 000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终末期肝病患者约900万,肝衰竭患者的治疗及降低他们的病死率是肝病科医师的重要使命。为了让广大肝病科医师对肝衰竭有个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本次大会特别邀请了相关专家,从肝衰竭的发病机制、肝衰竭的治疗、并发症的处理及重症监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内科治疗肝衰竭的药物和手段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有数据显示,肝衰竭内科综合治疗的病死率仍高达80%,而经过人工肝治疗,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由12.5%提高至78.9%,慢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由15.4%升至43.4%。在本次大会上,我国人工肝事业的创始人李兰娟院士为大家详细阐述了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原理、人工肝的发展史、生物型人工肝的发展历史、生物人工肝细胞源的相关研究等。李院士指出,生物型人工肝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骨髓间质干细胞有可能是肝脏严重受损时的强有力的肝细胞再生来源,鉴于生物和非生物型人工肝各自的特色,应整合两者的优势,发展混合型人工肝等人工器官替代治疗。
人工肝技术是联系内科综合治疗和外科肝移植治疗的桥梁和纽带,而肝移植技术的发展,则为广大肝衰竭患者带来了彻底治愈的希望。在本次会议上,我院院长郑树森院士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肝移植技术的开展情况和最新进展,并着重介绍了肝衰竭患者肝移植的相关情况。他指出,人工肝支持系统可以为肝衰竭患者延长等待供肝的时间,增强对于移植手术的耐受性,部分纠正内环境,为移植提供过渡性的桥梁作用,有效提高肝衰竭患者的存活率。针对肝移植中供肝不足的这个问题,郑院士指出,活体肝移植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随着相关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将有更多的肝衰竭患者能够得到肝移植治疗。报告还指出,在重型肝炎患者移植手术的预后判断上,除了MELD评分外,患者的瞳孔对光反射也可作为一项重要的判断指标。
本次大会还从来稿中精选了12篇论文作为大会发言,并对优秀论文的作者进行了表彰,我院人工肝治疗中心的杨芊副主任医师和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李君副教授分获二三等奖。
此外,本次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委员会会议,会议决定对2006年版《肝衰竭诊疗指南》进行修订,今年6月前将征集修改意见并进行汇总整理,今年11月发布新版《肝衰竭诊疗指南》。此外,经全体委员投票决定,第七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将于2013年3月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敬请关注!(杂志管理办公室)
cr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