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简介
浙一院报
浙一院报
报纸类别:杭州市
 所属地:杭州市
发行地区:杭州市
官方网站:http://
联系电话:0571-87236655
广告电话: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朗读

一项消化内镜新技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近日,70多岁的陈大爷因上腹痛来到我院就诊。在胃镜检查时发现陈大爷胃底有一近4cm大小的粘膜下肿块,表面还有溃疡。经过超声内镜进一步检查,确定该肿块是一种间质瘤。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的肿瘤,有些起源于较浅的粘膜肌层,这种类型往往可以通过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去除;还有一些起源于较深的固有肌层,由于固有肌层外仅有浆膜层包裹,是无法进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的,只能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而外科手术对于年龄比较大的患者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并发症。幸运的是,陈大爷享受到了一种全新的内镜微创治疗方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我院消化内科季峰主任医师最近实施的该项微创技术,成功地把陈大爷胃底的间质瘤切除了,术后陈大爷摸着自已完好无损的腹部,很高兴在短期就康复出院了。
    据季峰主任医师介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在消化内镜界逐渐发展了一种新的内镜微创治疗新技术。主要用于:(1)消化道早期癌:根据术者经验,结合染色、放大和超声等其它内镜检查方法,确定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黏膜下层,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2)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直径小于2CM息肉一般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切除;超过2厘米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治疗,一次完整地切除病变。(3)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等,如位置较浅(来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通过ESD可以完整剥离病变;如肿瘤较深(来源于固有肌层), ESD剥离病变的同时往往伴有消化道穿孔的发生,有丰富内镜治疗经验的医生可尝试运用。
    ESD的好处在于创伤少,患者康复快,更为重要的是保持了胃、食管等消化道结构的完整性,避免了外科切除术后的众多并发症的发生。像陈大爷这样的胃间质瘤病灶,在以往需要行部分胃切除术才能达到切除间质瘤的目的,现在运用ESD技术后就可以在内镜下切除。当然ESD治疗也有一定的风险,比如出血、穿孔等。这些风险大多可以在内镜下得到控制,出血可以在内镜下止血,而穿孔的话可以运用现在的各种金属夹夹闭,最新的技术更可以在内镜下像外科一样缝合创口。像陈大爷这么大的胃底间质瘤在ESD治疗过程中也发生了穿孔,但应用金属夹夹闭后穿孔部位很快就愈合。
    开展ESD不仅需要超声内镜、IT刀、HOOK刀、FLEX刀等设备,同时也需要有高超的内镜治疗技术及经验的消化内镜医师。我院消化内科在ESD治疗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许多患者特别是像陈大爷一样的高龄患者进行了有效的治疗。
(张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