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陕文投报道 |
| 陕文投报道 |
| 报纸类别:西安市 |
| 所属地:西安市 |
| 发行地区:西安市 |
| 官方网站:http://www.shanwentou.com.cn |
| 联系电话:029-85358017 |
| 广告电话: |
朗读

李云集:做小丑易 做大师难
【编者按】
李云集从事绘画近三十年,从青年时期的懵懂、冲动与激情,已经走到不惑之年,可不惑之年的他却有着更多的“迷惑”,也是这些“迷惑”让他在闹事中“独昏昏、独闷闷”。
李云集像一块玉,他在慢慢为自己胞浆,这胞浆的材料是一系列透过艺术表层直指人心的自觉反思:对艺术的反思、对审美趣味的反思、对文化的反思、对人生意义的反思。
在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这种反思是具有颠覆性的,它颠覆的是对“物质”的否定,对“俗心”的否定。

《塔高山厚图》 国画 180×90cm 2011年
现藏于陕西书画艺术品交易中心
本报:作为当代艺术家,您怎么看待艺术家的责任以及如何从事艺术家这份神圣的职业?
李云集:尽管我现在以艺术为职业,作为艺术教育者的同时算是一个职业艺术家,每天从事的事情也都是艺术创作,但是,我对艺术家这个身份是有疑惑的。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画画的人首先是个“文人”。所以,在我看来,我更倾向于做古人一样的艺术家,做一个有文化气息的画家。除此之外,我试图通过对艺术史,特别是对中国山水画史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留下一点痕迹。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为绘画艺术做出贡献的大师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突破了前人不敢突破的,克服别人无法客服的困难,就像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样。那么在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家更应该有这种历史的责任感,明晰所从事领域的历史文脉,搞清楚中国文化的特性是什么?西方现当代艺术对我们艺术有益的地方是什么?我们可以学习什么?我们能够突破什么。我认为首先要弄清楚这些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这是一个人的行路方向,首先只要方向对了,才能保证之后的事半功倍。另外,一定要对艺术商业化的行为具有免疫力,免俗一些,文化毕竟还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需要认真对待。
本报:您如何理解作品中的那种“朦胧”呢?
李云集:这种朦胧很近似于中国哲学,中国人一开始就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西方是非常不同的理念,西方人在研究自然的时候,首先会把自然给解剖掉,而非和谐。中国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也是在先保存事物的基础上,尽量地与此事物适应后去了解它。像中药,中药处方中的每一味药都不是直接直指病情的,而是很多味药围绕病症共同起效果。再看我的作品,每一笔、每一处构图的局部都不是很明晰,但是作品整体上的味道表达又很完整,我追求的就是这种效果。就像中国文化的属性一样,中国画也是阴性的,要做到“阴”的阳光,“阴”的趣味,首先就要能静得下来,安静之后才能找出阴的地方,从而找出玄妙的契机,这样中国人追求的那种崇高感才能表达出来。从这些观念出发,我想在绘画中首先达到的是语言纯化,所以我选择了淡墨、纯墨,然后通过一层一层的描绘,将最初的很多形象全部消解到画里面,让物象从笔墨中透出来,而不是直接暴露出来,让人感觉有些物象似有似无。
本报:在中国画变革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画特别是文人山水画的存在被严厉质疑过。结合当代国画,尤其是目前山水画发展的状态,请您谈谈自己的看法?
李云集:中国画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画种,它的存在的确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创造了中国画的诸多高峰,这是我们文化的宝贵遗产,但是我们要在什么程度上继承还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时代变了,我们既没有能力还原那种文人画心境与意境,而且似乎也没有必要去还原。从近现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画的改良的确出现了很多大家,在山水画方面,如张大千、李可染、陆俨少、石鲁、傅抱石等等,当代也有一些。大家总是能在历史的某一个节点上创造新的风格,开辟新的画境,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有更新的中国画出现,还需要变革。
本报:您有怎样的中国画变革构想?
李云集:尽管我现在的作品已经具有了一些个人风格,但是我并不满足。我一直感觉还可以更“新”一些,步子可以再迈的大一些。无论古今中外,当我们提到一个艺术家的时候,能想到的只是那么一两件作品,即使这个艺术家画了很多画。就像有一次毕加索看了张大千的画之后说:“我怎么感觉你的画都很像?”。包括我自己现在的作品,还是有种一张面孔的感觉,我想突破这一点。不过这是我的理想,即使我一辈子只画十张,但是每一件都应该是不同的,这是我的追求。我们这个时代,绘画材料工具如此发达,难道就不能获取一种“新途径”吗?这种新的材料,能不能用游离于宣纸以外,还能表现山水精神的材料?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不过,这又涉及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中国画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画的本质是材料还是意境?还是材料加上意境呢?这些问题我还在思考。
本报:也有很多当代山水画家在探索新的风格,您怎么看?
李云集:因为受到西方很多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理论的影响,中国画出现了西化的倾向。也有一些在中西融合上做的非常好的艺术家。他们借用西方的理论或技法,抽离了一些中国画元素,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如李可染、吴冠中等。但是,更多的艺术家还是在追求表面形式的“新”,而非真正的“新”。这样就出现了很多伪创新的作品,这更像戏剧舞台上的小丑。我们要追求的“新”应该是大师的“新”,像齐白石先生一样,他衰年变法之后的作品是真正的创造了艺术的新格局,新精神,新形式,但是语言质朴的令人感动,做小丑容易,但是做大师就难了。
(供稿 / 书画中心 胡晶)
| 要闻 | 文投要闻 |
| 发挥资源优势 创新发展思路 打造影视精品 | 陕文投《叶落长安》等四部影视力作获奖 |
| 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建设全面启动 | 东方帝王谷高科技文化产业园项目汇报会召开 |
| 中宣部副部长申维辰观看《延安颂》 |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关注陕文投产业发展与投资对接 |
| 文投短波 | |
| 西安电视剧版权交易中心参加内容银行体系建设研讨会 |
| 文旅风景 | 第六届西部文博会·陕文集团专题 |
| 陕西文化艺术园区概念策划取得阶段性成果 | 陕文投集团四大文化活动添彩西部文博会 |
| 【链接】 | |
| 陕文投集团与黄陵县商谈黄帝文化园区项目 | |
| 以国际化理念打造榆林城市新名片 | |
| 韩城市政协考察陕文投韩城公司工作进展 |
| 影视直击 | 艺术天地 |
| 西安电视剧版权交易中心赴全国各大城市开拓市场 | 名家访谈 |
| 文投国际影城山东惠民店即将盛大开业 | 李云集:做小丑易 做大师难 |
| 国内电视剧播出题材市场需求探析 | 黄胄国画作品投资组合产权产品推介会成功举行 |
| 陕西文交所艺术品展厅落成 |
| 文化荟萃 | |
| 广告图片7 | |
| 大型情景音画《延安颂》好评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