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陕文投报道 |
| 陕文投报道 |
| 报纸类别:西安市 |
| 所属地:西安市 |
| 发行地区:西安市 |
| 官方网站:http://www.shanwentou.com.cn |
| 联系电话:029-85358017 |
| 广告电话: |
朗读

《我们在延安》:用人文视角展现延安精神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由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央新闻电影纪录制片厂、视袭影视联合制作的大型人文纪录片《我们在延安》将于10月在央视播出。7月7日,本报记者专访了该片导演叶晶,揭开《我们在延安》的幕后拍摄故事。

《我们在延安》剧组拍摄安塞腰鼓

摄制组拍杨家岭毛泽东故居

《我们在延安》摄制组在杨家岭拍摄中央大礼堂
她,是中央新闻电影纪录制片厂的优秀导演叶晶,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情怀。13年前,她第一次踏上延安这片黄土地,就被扎着羊头巾、唱着信天游的延安人民深深感动;13年后,当她第二次踏上这黄土高原时,更被这里的红色文化所感染。“延安13年的厚重历史,让我有无数创作的冲动。我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让延安精神发扬光大,让这部纪录片成为纪念建党90周年的精品力作。”
谈“我们”:
平民视角展现延安特色
记者:新影厂以往的纪录片都是文献纪录片,《我们在延安》定义为“人文纪录片”,有什么不同吗?
叶晶:《我们在延安》这部人文纪录片不同于以往的纪录片,它不以宏观叙事的视角切入,而是以人文的视角,引领人们重回延安历史的深处,从历史进程的背景下去透视。突破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以历史史实为依托,以历史人物为主体,透视延安日常生活背后的厚重底蕴,讲述延安当年那段光辉岁月的往事。为了确定主题,剧组多次召开研讨会,探讨延安文化、历史和延安精神的展现,最终选取了《我们在延安》这个主题。
记者:这个片名很有新意,您如何理解这个“我们”?
叶晶:“我们”涵盖了所有有延安记忆的人,特别是在延安生活和战斗十三载的人们。《我们在延安》的12个主题“老乡”、“访客”、“丽人”、“歌声”、“舞步”、“课桌”、“小米”、“纺车”、“窑洞”、“选票”、“老外”、“宝塔”,巧妙地抓住延安那个时代人们最熟悉、最平实的词语,让整部片子更生活化、更淳朴化。可以说,这部纪录片深化了延安精神,它不止是红色革命的圣地和摇篮,也是当地人的人文情怀和真实体验。
记者:这次拍摄《我们在延安》,有何特殊的意义?
叶晶:这次拍《我们在延安》,恰巧距我第一次来延安整整13年,而党中央和毛主席也在陕北延安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他们培育起来的伟大的延安精神,也成为穿越时空的时代精神。为了真实展现当年的延安故事和红色历史文化,这次我前后两次赴延安采风,扎根当地拍摄,采访了50余位亲历者,用他们的故事讲述着延安精神和延安无法磨灭的十三年生活与战斗印记。我希望,这部片子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说“亲历者”:
50余位时代人物的延安印记
记者:这次在延安拍摄,您走访了哪些地方?找到了多少当年的亲历者?
叶晶:这次拍摄《我们在延安》,我们在陕北扎根了大半年,跑遍了整个延安城,找寻到近60位亲历者及他们的子女,通过他们的讲述揭开了延安那段特殊岁月的幕后故事。我们采访的老红军,年龄最小的70多岁,最大的90多岁。当年在“五一秧歌队”中唱《红色娘子军》的黄准,现年已85岁高寿;我们还找到了在《烈火中永生》中出演“江姐”的老艺术家于蓝;创作《南泥湾》和《回延安》的剧作家、诗人贺敬之;以及毛泽东秘书处的主任何载,毛泽东的御用摄影师侯波……除了这些亲历者外,我们摄制组还找寻到部分亲历者的子女,比如冼星海之女冼妮娜,任弼时之女任远芳、郑律成之女郑小提……还有当年毛泽东亲自给起名儿的孩子。这些人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和故事,都代表着当年延安特殊的时代精神。
记者:延安那个年代的爱情和歌声,都让人为之动容。这次剧组的拍摄如何表现呢?
叶晶:为了真实展现延安那段金色年华的红色爱情故事,剧组找到了著名诗人郭小川之妻杜惠,马海德大夫的夫人周苏菲等,为我们讲述了当年发生在延安的爱情故事。而为了还原延安本土的歌声和经典歌曲,剧组还追寻了《黄河大合唱》、《延安颂》、《东方红》等名作的背后故事,用旋律和歌声解读延安精神,为人们还原那段带笑的艰苦岁月。
看“资料”:
独家珍贵影像首度披露
记者:据说这部片子中,有许多文献资源是首次公开的,还有斯诺在延安时期拍摄的影像资料?
叶晶:《我们在延安》不仅深入与延安相关的每一段鲜活的人生记忆与人生故事,更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前身延安电影团拍摄的大量珍贵影像资料公开。1998年,我到延安拍摄了纪录片《延安电影团60周年》,延安最珍贵的影像资料大部分都在延安电影团。这次的纪录片《我们在延安》,就独家披露了许多珍贵影像资料,例如埃德加·斯诺并不是第一个到达延安的外国记者,他的太太在他之前早就来到延安,此外还有当年革命先辈工作生活的遗迹如毛泽东故居、周恩来故居、朱德故居等。我们把历史资料作为背景,从中挖掘故事,让其发挥更大的影像力量,通过镜头的主观呈现和借喻呈现,将真实历史与艺术再现的历史巧妙融合,形成本片的主要影像风格。
表“延安情”:
难忘的历史岁月和延安情感
记者:请您为我们谈一些拍摄中印象深刻的事情吧?
叶晶:这次拍摄难度很大,它有历史的厚重,也有细节的展现。全摄制组拍得很辛苦,但延安这片黄土地很神奇,让大家在一起有创作的冲动。这次拍摄《我们在延安》,可以说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回家”之作,也是我第二次的“回家”之作。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延安的变化。记得13年前,我们在延安放过一场露天电影,那时延安人民还扎着羊头巾,现在完全不同了,更现代化了。此外,我还特别喜欢这里的本土气息——土窑洞、宝塔山,延安的红色文化和历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对延安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那段岁月是最值得铭记的历史。
(文/鲁莉静 朱先慧)
| 要闻 | 要闻动态 |
| 报眼 | 陕文投影视公司喜获曲江新区“十佳文化企业” |
| 第二届飞天奖电视艺术国际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 | 省文化厅与陕文投共同推动陕西文化艺术中心项目落地实施 |
| 陕文投集团与陕西女友传媒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陕文投集团赴汉中考察调研文化产业项目 |
| 一句话新闻 | |
| 文化景区加速筹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