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简介
浙一院报
浙一院报
报纸类别:杭州市
 所属地:杭州市
发行地区:杭州市
官方网站:http://
联系电话:0571-87236655
广告电话:
2010年02月01日 ;星期一

朗读

喜看北仑分院展新颜


积极探索新医改  建立医疗联合体

 

 

 

    ▲浙医一院郑树森院士与北仑区卫生局局长丁志良签署合作协议

 

 

 

 

    ▲浙医一院专家在北仑分院开展义诊

 

    浙医一院作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医疗单位,多年来一直坚持走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从基础性框架起步,朝着更加全面的医疗水平发展,朝着逐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健康需求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这一目标的总体要求,更是肯定了浙医一院一直以来积极开展多元化医疗协作模式,是一种有益可行的大胆创新和探索。浙医一院是省内首家用托管形式与县级医院联合的省级大医院,院长郑树森院士对老百姓求医的艰难过程感同身受,从2000年开始,浙医一院就与省内外多家基层医院建立了多种医疗协作关系,通过以协作、合作、托管、兼并重组等形式开展全新的医疗合作模式,构建以浙一为中心的医疗联合体,目前有省内外协作医院60余家,网络医疗服务平台成员单位70余家。

 

    2009年1月1日,在浙江省卫生厅、浙江大学及北仑区委区政府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浙医一院成功托管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成立浙一北仑分院,两院在医院管理、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进行紧密合作:
    浙医一院副院长顾国煜任北仑分院院长,派出一定数量的技术和管理骨干长期在北仑分院工作,免费安排北仑分院卫技人员进修培训和职能科室管理干部挂职锻炼,有计划地为北仑分院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医疗技术、科研成果,培养一支优秀的医疗团队和管理团队,快速地提升北仑分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北仑分院跨越式发展,满足当地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经过一年的托管,分院的业务量大幅度增长,门急诊人次增长近12%,出院人次增长13%,手术人次增长14%,业务收入增长近22%,减少亏损三分之一,群众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回顾托管一年有余,喜看北仑分院展新颜。

 

寻求路径,探索体制改革

 

    2008年11月8日,北仑区卫生局局长丁志良与浙医一院院长郑树森签订了合作协议,协议中规定,在为限十五年的合作期内,区人民医院在坚持医院的权属关系、独立法人地位、公益性质、现有职工的编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由北仑区卫生局委托给浙医一院实行全面管理。
    2009年1月1日,浙医一院决定顾国煜任北仑分院院长,带领浙一管理团队、技术团队正式进驻北仑。这位年轻的舵手,接过了舵盘开启了北仑区人民医院管办分离的新型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变革,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人事、分配制度的一系列改革,这对医院职工来说无疑是一件震撼人心的大事。
    1月,分院成立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小组,尝试推行人事制度改革。3月,对职能科室进行组织结构改革,实行大部制管理,设立五大部,进一步优化职能科室管理。7月,职代会通过了《北仑区人民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全员聘用岗位管理制》。9月,分院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岗位竞聘制度,通过岗位竞聘任命中层干部,推出16个临床专业诊疗主管岗位、15个护理主管岗位,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制。
    为理顺医院临时用工的隶属关系,使医院临时用工更加灵活,分院与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达成劳务派遣协议,取得节约人力成本与提高工作效率的双赢,全年全院共有派遣员工35人。
    5月,为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健全高灵活体制,医院实施“以工作量核算为基础,以效益评价为手段,以质量控制为依据”的分配制度改革。改革后的分配制度,每个员工除固定工资和各种补贴外,增加了绩效薪酬,这部分根据科室的性质、风险、责任以及病人满意度等指标确定系数,由院级对科室进行一次性分配,科室对个人进行二次分配,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将“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为了配合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分院从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运行两套成本核算系统,加强医院整体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加强对业务部门盈利能力分析。从新绩效核算系统运行的8个月情况看,基本实现按工作量核算的目标,有效控制了材料支出。

 

重新规划,加速学科建设

 

    在经历了短暂的磨合后,分院领导班子群策群力,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为目标,医疗服务、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踏上了稳定发展的快车道。
    2009年,从群众需求为引导,医院着手调整学科建设,新建了肛肠外科、感染科、血液肿瘤科、肾内科。6月,在院领导的多方努力下,分院引进了宁波市麻醉学科带头人之一的曹伟主任医师担任麻醉科主任,开展无痛诊疗服务,翻开了分院向“无痛医院”发展的崭新一页。
    浙一专家的到来,不仅承担了为北仑及周边老百姓治疗疾病、解除痛苦的责任,更肩负起了带领本地医务人员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使命。短短一年余,浙医一院15个学科的常驻专家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状况、针对不同的受教人群,分别制定了区级、院级与科室教学计划。全年共开展了学术讲座50余次,专家远程网络教学16次,主办与协办省级继教学习班1次、国家级继教学习班2次。此外,在浙医一院院长郑树森等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分院80余名医护人员来浙一参加短期轮训、进修。在科研领域,分院逐渐打破了科研落后的旧局面,在浙一专家的指导下,分院全体上下涌起了加强科研工作的热潮,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肝病科共2个项目被列入省级科研计划,超声影像科一项目获北仑区科技成果进步奖三等奖。
    此外,教学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4月,分院挂牌成为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的教学医院,7月,成为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嘉兴学院医学院实习(教学)医院。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种种努力,换来了各学科的快速发展,很多曾经在北仑无法解决的疾病已经能够顺利开展,甚至能常规开展了。在浙医一院强大的技术支撑下,老百姓无须出家门便能享受到省级优质医疗服务,只要他们有需要,除常驻北仑的专家外,远在杭州的省级专家、医疗设备也随时做好了准备。
    2009年8月,家住新碶的罗英(化名)在分院顺利接受了颈肋切除术。罗英的右手掌部位肌肉出现轻度萎缩、干裂半年多,右前臂还出现了活动功能减退的现象。在这半年里,罗英先后赴宁波多家医疗机构就诊,由于这是罕见病,手术难度大,宁波医疗机构建议她转至上海的医疗机构进行手术治疗。
    就在罗英在分院办理转上海就医相关手续时,碰到了第一天进驻分院的浙医一院骨科副主任陈中主任医师。经过相关检查与仔细分析,陈中主任得出了“胸廓出口综合症”的诊断。尽管手术风险极大,抱着对这位省内知名专家的信任,罗英决定在分院接受手术治疗。为配合手术的顺利开展,手术当天,分院紧急联系浙医一院,从本部借来了“神经肌肉刺激仪”。
    现在,罗英的手部已逐渐恢复,干裂部位已恢复如常。她说,没想到跑了这么多家大医院,还是家门口的医院好,又省力又省钱!

 

优化服务,以病人为中心

 

    分院完善了医生工作站,实现门诊、住院信息无纸化操作,改善工作流程,提高医疗信息的透明度和规范化。启用检验LIS系统,实现检验报告自助打印,拓宽病人取单途径,减少病人排队等候时间。做好门诊应急系统,保证就医工作的正常开展;部分门诊科室开展叫号排队系统,改善就医环境。“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在医院的手术室、ICU、门诊等投入使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密切合作,通过信息平台,实现春晓、戚家山、霞浦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三级远程网络医疗服务结构,真正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诊模式。
    为给病人就医提供方便,医院出台了医技科室中午连班制度,医务人员放弃中午休息时间,通过合理排班、挖掘潜力来加快患者检查和治疗。内镜室自我加压,在工作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保证一周每天开展内镜检查项目;检验科设置自助取化验单设备,方便患者;增加了胃、肠镜检查,肺功能检查,呼气试验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的开放时间;增加专家专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