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主管医生、护士纷纷趴在病床上,只为让她接受更舒适、有效的治疗!
“给我左肩垫个枕头,这样舒适些。”
“腿不要抬太高,腹股沟拉紧了,
会影响CRRT治疗。”
“坚持两个小时有点困难,
我们还是要仔细评估病人的实际情况!”
。。。
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护士纷纷趴在病床上体验俯卧位,只为全力救治一位重症患者,事情还要从6月24日说起。
“呼吸费力,氧饱和度比较低,先转重症医学科复苏。”李阿姨(化名)的主刀医生紧缩眉头,虽然手术很顺利,但李阿姨全身情况比较差,感染严重,情况不容乐观。
李阿姨,今年65岁,近20年来大大小小经历过五次手术,疾病涉及子宫、胆囊、肩关节。近期又因肾脏结石伴积水,泌尿系感染,高烧被送进医院。为了治疗原发病,李阿姨接受了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虽然手术比较顺利,但是因为患者基础疾病复杂,有严重的感染,疾病发展非常迅速。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代谢性酸中毒、急性肾功能不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这些状况同时出现在李阿姨身上,医生也下达了病危通知。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齐燕,有20年急危重症的救治经验,李阿姨入科的时候正值齐医生值班,针对李阿姨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情况,她迅速做出判断给予对症治疗,积极呼吸支持、抗感染、抗休克、纠正酸碱失衡、补充凝血因子......那一晚,所有值班人员从容有序地开展着救治工作。
患者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血小板下降至18*10^9/L(正常人100-300*10^9/L),主管医生予继续输注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防止出血。但此时患者已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人工肾治疗对李阿姨来说至关重要,但患者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对置人工肾的血管通路来说又是巨大挑战,存在较大出血风险。最终置管医生在超声的引导下,顺利置入了管道,开启了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新阶段。根据李阿姨的情况,主管医生决定采用无抗凝治疗(血液在体外容易凝固,会堵管,导致治疗被迫终止,故一般采用体外抗凝治疗),通过合理调整参数设置,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经呼吸机辅助通气、抗感染等多手段治疗,李阿姨的肺部情况还是不尽人意。主管医生提出来一个大胆的建议: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是肺保护性策略的一种手段,其主要原理为通过俯卧位,有效改善通气血流比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使肺及气管内分泌物在重力作用下得到良好的引流,以及减少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
俯卧位治疗,重症医学科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李阿姨身上布满管道,俯卧位容易造成人工气道、动静脉管道及各种引流管的压迫、扭曲、移位、脱出;引流出的气道分泌物容易导致气道阻塞;还可能出现神经麻痹等。特别是腹股沟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置管,管径粗,俯卧位的过程中易造成滑脱、牵拉、扭曲,会导致患者大出血、治疗不顺。且李阿姨身形肥胖,给俯卧位治疗带来更大的难度。
于是有了开始的一幕,大家都纷纷趴在病床上,替患者寻求最佳卧位,一般治疗需要坚持1-2小时,虚弱的李阿姨是否能耐受?大家各抒己见,提出改进意见。终于,第一次的俯卧位翻身在群策群力及严谨的标准化护理规范下,众人合力,安全顺利施行,李阿姨用众人为她寻找到的最佳体位坚持了两个小时,大家都喜出望外,后面的治疗也十分顺利。
经过全科室医护人员的精准化治疗与护理,7月4日,李阿姨顺利脱离人工肾治疗,每小时尿量能维持在50-100ml。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都欣喜的转折点。李阿姨全身状况都在顺利好转,第二天撤除了呼吸机,拔除了气管插管,呼吸平稳,氧饱和度100%。
不久,李阿姨便转普通病房进行后续治疗。
一袭素衣,一双纤纤手,一颗炽热心,用心对待每一个病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救治了无数急危重症患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重症医学科 韩美香)
“腿不要抬太高,腹股沟拉紧了,
会影响CRRT治疗。”
“坚持两个小时有点困难,
我们还是要仔细评估病人的实际情况!”
。。。
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护士纷纷趴在病床上体验俯卧位,只为全力救治一位重症患者,事情还要从6月24日说起。
“呼吸费力,氧饱和度比较低,先转重症医学科复苏。”李阿姨(化名)的主刀医生紧缩眉头,虽然手术很顺利,但李阿姨全身情况比较差,感染严重,情况不容乐观。
李阿姨,今年65岁,近20年来大大小小经历过五次手术,疾病涉及子宫、胆囊、肩关节。近期又因肾脏结石伴积水,泌尿系感染,高烧被送进医院。为了治疗原发病,李阿姨接受了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虽然手术比较顺利,但是因为患者基础疾病复杂,有严重的感染,疾病发展非常迅速。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代谢性酸中毒、急性肾功能不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这些状况同时出现在李阿姨身上,医生也下达了病危通知。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齐燕,有20年急危重症的救治经验,李阿姨入科的时候正值齐医生值班,针对李阿姨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情况,她迅速做出判断给予对症治疗,积极呼吸支持、抗感染、抗休克、纠正酸碱失衡、补充凝血因子......那一晚,所有值班人员从容有序地开展着救治工作。
患者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血小板下降至18*10^9/L(正常人100-300*10^9/L),主管医生予继续输注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防止出血。但此时患者已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人工肾治疗对李阿姨来说至关重要,但患者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对置人工肾的血管通路来说又是巨大挑战,存在较大出血风险。最终置管医生在超声的引导下,顺利置入了管道,开启了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新阶段。根据李阿姨的情况,主管医生决定采用无抗凝治疗(血液在体外容易凝固,会堵管,导致治疗被迫终止,故一般采用体外抗凝治疗),通过合理调整参数设置,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经呼吸机辅助通气、抗感染等多手段治疗,李阿姨的肺部情况还是不尽人意。主管医生提出来一个大胆的建议: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是肺保护性策略的一种手段,其主要原理为通过俯卧位,有效改善通气血流比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使肺及气管内分泌物在重力作用下得到良好的引流,以及减少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
俯卧位治疗,重症医学科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李阿姨身上布满管道,俯卧位容易造成人工气道、动静脉管道及各种引流管的压迫、扭曲、移位、脱出;引流出的气道分泌物容易导致气道阻塞;还可能出现神经麻痹等。特别是腹股沟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置管,管径粗,俯卧位的过程中易造成滑脱、牵拉、扭曲,会导致患者大出血、治疗不顺。且李阿姨身形肥胖,给俯卧位治疗带来更大的难度。
于是有了开始的一幕,大家都纷纷趴在病床上,替患者寻求最佳卧位,一般治疗需要坚持1-2小时,虚弱的李阿姨是否能耐受?大家各抒己见,提出改进意见。终于,第一次的俯卧位翻身在群策群力及严谨的标准化护理规范下,众人合力,安全顺利施行,李阿姨用众人为她寻找到的最佳体位坚持了两个小时,大家都喜出望外,后面的治疗也十分顺利。
经过全科室医护人员的精准化治疗与护理,7月4日,李阿姨顺利脱离人工肾治疗,每小时尿量能维持在50-100ml。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都欣喜的转折点。李阿姨全身状况都在顺利好转,第二天撤除了呼吸机,拔除了气管插管,呼吸平稳,氧饱和度100%。
不久,李阿姨便转普通病房进行后续治疗。
一袭素衣,一双纤纤手,一颗炽热心,用心对待每一个病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救治了无数急危重症患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重症医学科 韩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