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前线有你 后方有我
战“疫”另类逆行者
总务科:
抗疫后方的“保障兵”
疫情当前,人人都是战士。医护人员冲锋在前,而分管物资采购、基建、膳食的总务后勤人员则默默奉献,担负起全院后勤保障的重任,成了抗“疫”路上最坚强的后盾。
总务基建赶出“中国速度”
一场“战疫”,英勇的战士冲锋陷阵,必有坚不可摧的战斗阵地。疫情爆发以来,总务基建人员加班加点、日夜赶工,筑起一个个坚固的战“疫”阵地。
疫情伊始,医院总务科便想方设法克服春节疫情期间物流停运、供应商放假、物资采购等困难,全体人员加班加点,亲身上阵兼职运送员、搬运工,竭尽所能全力保障医院物资供应。
1月23日,为减少院内感染,医院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需前移至门口。总务科想方设法调度到6顶帐篷,仅用半天时间便在急诊、门诊和感染科门口搭起了“临时阵地”,将发热门诊划分为普通发热门诊和疫区相关发热门诊,保证患者有序就诊。
当晚,玉环突降大雨。凌晨3点,发热门诊设在室外的帐篷顶上积水了。24小时待命的值班人员徐大林立即带上工具箱和木板,冒雨将帐篷顶加固。第二日,总务科又马上安排人员为所有帐篷加建临时挡风板、配置暖炉。
随着疫情的发展,医院防控领导小组决定在发热门诊对面建立供发热病人专用的“临时输液厅”和“综合诊疗室”,总务科再一次火速响应,调集到4个集装箱,根据防控要求搭建临时房。
可就在开工第二天,我院确诊一新冠肺炎病人,工人纷纷落荒而逃,即使给出三倍工钱,依旧找不到新工人。“工人不愿意干,我们自己上!”时间紧迫,总务科副科长、基建科科长车叶兵一边继续招募工人,一边动员科室全部力量,揽下了集装箱组装改造、水电安装、输液架安装等所有粗活细活。前后短短5天,由集装箱改造的临时输液厅和综合诊疗室投入使用。
疫情当前不畏难,医院总务人员用汗水和智慧,赶出了让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职工食堂送出“最暖温度”
早在年前,总务科副科长、膳食科科长万玲燕便与供应商联系,提前储备了一个月的粮油、面食等物资,疫情一爆发,她加急再储备了一个月的量。玉环菜场发现确诊病人,医院定点的猪肉、菜品供应商被隔离,万玲燕又四处联系,第一时间找到了第二供应商。未雨绸缪备足物资,这才保证了疫情期间食堂的正常供应。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疫情期间,职工食堂取消了人流量最密集的中餐堂食,改为各科集中订餐,食堂工作人员统一打包盒饭,科室派专人领回。这一改革,职工就餐方便了,可食堂工作人员却忙坏了。
为了能让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吃上热菜,盒饭打包时间不能太早,更不能晚。只有短短40分钟,食堂工作人员每天需要打包400份左右的盒饭,且盒饭种类不一,有二荤二素、一荤一素套餐,还有每天不同花样的小吃,每个科室的盒饭数量和种类都不尽相同。时间赶,工作量大,食堂负责人许云说:“我们辛苦点没关系,只要医护人员能吃上热饭就好了!”
特殊时期,面对物资短缺、人手紧张等种种困境,医院职工食堂依旧想方设法解决职工吃饭问题,为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送上暖胃更暖心的饭菜,赢得纷纷点赞。
党政办 陈真真
保卫科:
为生命站岗的“守门人”

疫情来袭,保卫科除日常的消防监控、维护就诊秩序、治安巡逻等任务外,第一时间调整人力,在门诊大门、急诊门口、住院部出入口等卡点部署人员,协助医护人员预检分诊工作。
“您好,出示一下健康码,前面测量体温。”“您好,进住院部请出示探视卡,配合登记。”医院人流量大,在各个卡点,这样的话,保卫人员一天要说无数遍。
在24小时开放的急诊门口,每天有3人轮岗,每4小时一轮换,每个人一天下来起码要站8小时。然而,轮岗下来并不是就休息了,还要在值班台值班,以备紧急出警任务。
自从接到防疫任务,保卫科科长黄国军已经30多天没有回家了,无论是除夕夜还是元宵节,都没能和家人团聚。他说:“医院人流量大,我们要保证全天有人值守,坚持排查每位人员。”
不论是春寒料峭的白日,还是更深露重的夜晚,保卫人员没有丝毫松懈,他们以满负荷运转的姿态坚守一线,守好每一道关卡,做好医院的“守门人”。他们知道,守护医院安危就是守护玉环百姓健康。
党政办 徐怡君
医学工程科:
为医护撑起“保护伞”


医学工程科主要担负着全院医疗设备的计划论证、采购、安装、验收、培训、使用安全管理、维修、计量、报废以及医疗耗材、卫生材料的采购、验收、供应、库房管理等工作。疫情防控期间,医学工程科承担起了储备防护物资的重任。
疫情不断蔓延,防护用品使用量巨大,医学工程科的大家与设备、耗材经销商甚至厂家一遍一遍地联系,每天都要“舌战”几十回。工作量增加、休息时间被占用,常常因为一通电话或紧急事务顾不上吃饭,一忙就好几个小时,但他们始终不放过一丁点的希望。
因物流停运、交通管控,千辛万苦筹集的物资无法到达玉环。科长蔡爱萍和副科长林翔坤带领团队一次次前往不同地点自提,或托人去医疗公司取货,核对物资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使用标准,亲自查验和接收、搬运物资。
同时,设备维修工程师也积极配合完成各项防疫任务,前往隔离病区调试呼吸机、检验等医疗设备,为发热门诊安装必要的监控设备、放射DR、更换紫外线灯管、对有些区域的电子额温枪进行校准,抢修、保养各科的医疗设备等。
“我们医学工程科虽然是后勤保障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但我们坚信用我们的努力换来的是保护前线战士坚硬的铠甲。”蔡爱萍说。
党政办 王华超
保洁员:守卫家园最坚实的“护盾”

在“战疫”打响的当口,医院保洁经理章春枝毅然退掉了回乡车票,一头扎进抗疫队伍。
根据传染病防控的要求,全院的保洁工作需大范围的调整:隔离病区定人消毒,新增发热门诊24小时标本送检、发热诊区的消毒,电梯、各候诊区、CT室的消杀……迅速制定和落实各区域保洁分工和责任到人刻不容缓。
事多人少,临时招的需培训后才能上岗,保洁人员岗位调配成为章春枝工作的一大难题。“人手不够,我就自己上,不能因为人手不够就降低保洁质量!”她说。
“病毒感染,我也害怕,但是其他保洁员的年纪都比我大,我年纪轻,体质比他们健壮,我去比他们更合适。”面对突发疫情,42岁的余福莲舍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第一时间奔赴隔离病区,无私精神令人感动。
关键时期,医院增设重点防控区,这让保洁员的工作量比日常增加了许多,但是他们任劳任怨,在保持各自区域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坚持消毒工作,守护着医院的洁净。
发热门诊临时搭建的8个就诊房,保洁蒋阿姨每天早、中、晚都要进行消毒、擦拭、收拾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急诊预检分诊门口需每4个小时消杀一次,各个候诊区在中午和下午下班点都需进行消杀,120车辆每出车一趟回来都要消杀,保洁杨大叔专人负责这所有的消杀工作,背着32斤重的的喷洒壶,他奔走在医院各个角落,一个人默默埋头苦干。
这群平均年龄50岁的保洁员们是医护人员坚强的“左膀右臂”,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天使”。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守护医院这个更大的“家”,是守卫家园最坚实的“护盾”。 党政办 盛丹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