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芳华如歌 岁月留香

      今年“5.12”国际护士节之际,市卫计局评选出了玉环市2017年度“优秀护士”40人。其中,我院杨芳霞、叶会、姚雪燕、陈莹莹、戴斌、吴夏青、林霞、赵冰清、潘丽慧、蔡庆楠当选。本报在此刊登他们的先进事迹,带领大家走进白衣天使的纷繁世界,阅读他们的人生经历,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
杨芳霞:急救生命通道的“排头兵”

  杨芳霞,急诊科护士长。1995年开始从事护理工作的她在急诊科已经干了10多年。
  医院里总有许许多多的生离死别,急诊科更有着数不清的生死一线的危急时刻。每当遇上危急重病人,杨芳霞总是冲在最前,为挽救宝贵生命拼尽全力。
  2017年急诊接诊18万人次,其中抢救病人超过1800人次。相当于每天至少会有5位危重急病人需要进行插管、心肺复苏等紧急操作。越是危急的病人,需要进行的操作就越多,杨芳霞格外重视团队的建设,她常说,一个人干不了所有事,必须大家一起努力才行。
  工作时,杨芳霞对内采取分班轮岗、全面培训等形式带领团队技术进步,对外积极沟通,借助多科室力量协作抢救肺栓塞、颈静脉大出血等多例危重病人。无数病人在急诊团队手中转危为安重获新生。
  多年来,杨芳霞一直在急诊岗位上任劳任怨,在守护病人生命的同时,也不忘关怀他们心灵。2017年3月底,杨芳霞得知住在EICU的老人忧心家中6亩将上市的香瓜。为让老人能安心治病,杨芳霞和科室人员一道,发动医护人员帮其卖瓜。短短10天,帮老人卖出10000多斤瓜,没有后顾之忧的老人也安心治疗最终平安出院。这份急病人所急的真情也温暖了大家,“卖瓜”事件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1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赵冰清: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

  赵冰清,妇产科副主任护师,23年如一日,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奔忙在妇产工作的最前线,用精湛的技术迎接新生命,把病人当亲人,与患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5年,赵冰清从卫校毕业后分配到我院妇产科,她用双手迎接每一条新生命,用精良的技术守护母婴的健康与安全。2014年,妇产科分成产科和妇科,赵冰清分配到妇科。作为科室中年资最高的护士,赵冰清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遇到紧急情况冲在前,脏活累活干在先,以真诚的沟通交流、精湛的操作技术服务于每一位患者。
  妇科病区对待病人坚持“一管到底”,只要在妇科住院的病人,出院后随访、复诊全部到妇科病区,由住院期间主管医生护士负责,直到病人完全康复。因此,赵冰清的朋友圈里更多的是自己的病友。
  “把病人当作自己亲朋好友一样对待,尽心尽力。”谈及近23年来的工作感受,她感慨不已,经常换位思考病人的苦处,医患关系就会变得更融洽。
  赵冰清处处为病人着想,可谁能想到她也是一位“病人”。六年前,赵冰清患上干燥症,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带来的各种感染,长期服用抗生素,让她吃尽了苦头。但她勇敢面对,笑对生活。
  “能坚持就坚持,更不能因为自己的不适而影响病人。”赵冰清说,将心比心,自己患病后更懂得病人需要什么。

姚雪燕:“网红护士”传承医者仁心

姚雪燕(右)
  姚雪燕,外一科护士长。从事护理工作22年的她,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强。身为护士长,姚雪燕始终以身作则,勤勤恳恳,带动全科室护理人员全身心投入工作,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多年担任带教老师和责任护士的经历给了姚雪燕极大的磨砺,展现了她极强的个人能力。2012年,姚雪燕被提拔为外一科护士长。护士长是医院的领导层,姚雪燕却一点也没有领导架子。平日,只要科室病人多忙不过来,她就主动帮忙打针抽血;有护士请假没人上班,她就自己来顶班;科室管理事务多,她就提早上班晚上加班……
  对她来说,所做的一切都是职责内该做的事。她认为,作为一个护士长,就有责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所有护士倾囊相授,用自己所能,去培养一支优秀的护理团队。
  生活中性格豪爽的姚雪燕也是个“热心肠”,曾因紧急救助癫痫患者、拾金不昧等善事而成为“网红”。当问及成为“网红”的心情,她却说有些惭愧:“这些都是小事情,任何人遇到这样的事都会这样做的,我只是做了我本能该做的事,没有什么高大上!”
  简简单单一句“本能”,却彰显了姚雪燕人品的可贵,她承担起了生命的重量,树立了医护人员的良好形象,她的举动,带给身边人深深的温暖,给社会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林霞:与患者同呼吸共命运

  林霞,呼吸内科主管护师。工作17年来,她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把为患者服务当成自己的快乐,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辛劳。
  个子不高,有点瘦小,走起路来一路小跑。一袭洁净的衣帽,一双清澈的眼眸,一脸动人的微笑,这是林霞留给人的第一印象。
  小个子却充满正能量。2003年初春,非典突如其来。面对这场不知感染源的传染病,林霞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冲锋在最前线,成为第一批进入非典病房的医务人员。
  2009年,呼吸内科独立建科,林霞成为呼吸内科第一批“元老”,从此,与呼吸疾病患者同呼吸共命运。老人医学知识接受能力欠缺,思想上相对固执,常有自己的一套生活“经验”,护理宣传不易落实,给护理工作带来更多困难。林霞勤观察善思考,经常与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心理,总结出一套“哄”老人的办法,让他们心甘情愿地配合治疗。
  “患者呼吸舒畅了,我们工作也就顺了。”她说,只要认真、尽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2017年9月开始,她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每月定期去台州市立医院学习中医护理,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技能。
  “护理工作平平淡淡,但看到患者康复,自己感觉也很开心。”林霞说,护理工作每天的成就和难忘就是送走治愈的患者。在患者的迎来往送间,林霞体味着人间百态,体会着护理工作的含义,闪耀着人生价值……

潘丽慧:新生儿科的“临时妈妈”

  潘丽慧,主管护师,从事儿科护理工作16年,以高度的慎独精神、高效的责任感精心护理着每一个患儿,做好他们的“临时妈妈”。
  2008年,潘丽慧在温州进修了新生儿科专业。此后,遇上急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潘丽慧就要赶到医院。“小儿呼吸机操作、静脉通路建立等技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完成。”科室的需要就是命令,她随时待命出发,全然忘记了自己年幼的孩子也需要妈妈。
  2016年,我院新生儿成立,潘丽慧分配到新生儿科。在她眼里,她们不是孩子的生母,却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任“妈妈”,这是一份“压力与幸福相交织”的职业。
  新生儿科收治的是全院年纪最小的——刚出生至28天的新生儿,测体温、喂奶、观察心电监护仪……所有的病情变化,都只能由医务人员密切监测和观察。“所以,医护人员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慎独修养。”潘丽慧说。
  “刚出生就进入保温箱,缺乏安全感,我们经常会哄哄他们,就像带自己的孩子一样。”潘丽慧说,医者父母心,对于这些刚刚离开妈妈的娃娃,更要给予最体贴温柔的照顾。
  “做事踏实肯干,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危急时刻显身手。”新生儿科主任刘红艳这样评价潘丽慧。2016年,她参加玉环青年卫技人员技能大赛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连续8年被评为“优秀员工”,多次被评为“优秀带教老师”。

叶会:生命最后防线的“忠诚卫士”

  叶会,ICU副护士长。性格腼腆的叶会不擅言辞,但她兢兢业业,用灵巧的双手为患者减轻痛苦、驱除病魔,在护理一线岗位一干就是十八年。
  除了入院初期的科室短暂轮转,叶会的护理生涯几乎都在ICU度过。从刚毕业的青春少艾到如今已为人妻、为人母,叶会笑谈自己最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ICU。
  ICU人除了要轮岗24小时严守床头,还要反复地为患者翻身吸痰,负责起他们的吃喝拉撒。心律失常、心跳骤停、氧饱和度过低、血压直线下降、大出血……重症患者突发的病情变化又每每让人措手不及。这些惊心动魄的日子磨砺着她的斗志与自信,叶会也从初入行的新手迅速成长为可靠的护理能手。
  作为ICU首位专科护士,叶会在医院率先开展CRRT技术并组建CRRT团队。2016年以来,叶会和ICU团队又陆续开展了台州市首例枸橼酸钠CRRT、血浆置换、徒手鼻孔肠置入等多项先进技术,有效提高了护理救治水平。同时,叶会还是医院护理应急抢救专科小组的负责人,时常与专科小组成员组织全院抢救技能培训与演练。
  工作多年,医疗仪器的滴答声已成了叶会工作生活的背景音。因为常年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叶会曾累得腰椎间盘突出,不得不休息接受治疗。但即使如此,她也从没后悔过加入ICU。她说,护理是苦是累,但既然做了就要做好,这样才不负自己与患者。

戴斌:在迎接新生命中感受坚守的快乐

  戴斌,产科副主任护师。22年来,在产科这个诞生新生命的地方,她用母爱的光辉关爱每位孕产妇,成为众多新生儿的第一个拥抱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收获了别样的快乐。
  1996年,戴斌助产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我院,正式成为一位助产士。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分娩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戴斌说,“产科平均每天会有十来个孩子出生。并且孩子出生就是一瞬间的事,该处理的事情就在分秒之间,比如防止新生儿窒息、缺氧,处理完孩子的脐带,马上接着要处理妈妈的胎盘、伤口等等。因此时刻要保持备战状态。”
  除了正常分娩外,助产士常常碰到急、危、险的病人,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脐带脱垂等时有发生。戴斌凭着一身“好手艺”,多次在危急时刻一展身手。她说:“发生紧急情况,我们就要用紧急的方法去处理,保证母子平安,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产科责任大、风险高,尤其是进入全面二孩时代,高龄产妇增加,助产士肩上的责任也越加沉重。戴斌主动提升业务技能,不断探索产科服务新模式。
  “每当看到新生命哇哇落地,所有的疲惫都会一扫而光,内心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
 戴斌说,22年有苦有累,但自己还是蛮适合、喜欢这个职业。朴素的话语里,藏着的是她对助产事业的无限热爱。

陈莹莹:危重病护理的“技术尖兵”

  陈莹莹,ICU主管护师,从事护理工作13年,她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操作技能以及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成为守护生命的“特种兵”。
  笔者见到陈莹莹时,她刚下夜班,眼里布满血丝,略显疲倦,但仍然精神饱满,认真地向同事交待着每位病人的病情。
  13年的护理生涯,陈莹莹有10年是在ICU度过的,是科室名副其实的业务标杆。ICU是危重病人的聚集地,当遇有急、危重病人,她总是随叫随到,冲锋在前,配合医生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
  她刻苦学习CRRT(床边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技术),制定出详细的操作规范,逐渐成为科室CRRT项目的得力助手,年开展CRRT近100人次,让许多药物中毒、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顽固性心衰、慢性肾衰竭的患者获得重生。
  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任务,陈莹莹负责科室带教工作。她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甘当人梯。对每一名进入科室的新护士,她从工作的点点滴滴把好关,言传身教,有问必答。
  工作13年来,她不知道自己加了多少次班,放弃了多少次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近年来,科室每年工作时数最多的是她,夜班天数最多的也是她。2017年,在全院400多位护理人员等级评定中,陈莹莹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操作能力,以及同事综合评分等,取得综合考核第一名的好成绩。

蔡庆楠:万花丛中的暖心“小菜”

  蔡庆楠,ICU护士。他热心善良又上进,细心地护理着每一位患者,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般在众人眼中,护理是个精细活,认为照顾人的事,男的肯定会做不好,甚至不会做,尤其是像小蔡这样年轻的。
  事实上,小蔡虽是男生,平常护理起病人来,分毫不差于科室的女护士。从打针配药的细活到心肺复苏的难活,他都不在话下,帮重症病人洗头洗脚、床上擦浴、清理排泄物的脏活也是得心应手,遇上累活,年轻的小蔡更是绅士般地抢着干。
  男护士的职业有时候会不被社会接受,不了解的人甚至会投以异样的目光。但是,小蔡总积极地面对、乐观的看待。“这是一份职业,我不去做,总有人去做!”小蔡说,有些人不接受,那是因为不了解,只要自己做得好,人家就会认可你。
  也正是凭着这股信念,小蔡总是认真地去做每一件事,尽心地去照顾每一个病人。渐渐的,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护理病人的增多,大家对他的认可度也比以前明显提高了,有的病人和家属还会直夸男护士好。
  对于此次入选优秀护士,他说,这不是一个人的荣誉,而是集体男护士的荣誉,以后的日子里,自己也将不忘初心,为男护代言,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干下去……

吴夏青:让病人“开口”不再难

  吴夏青,外科主管护师,玉环第一位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她就像一名护花使者,精心呵护每位造口患者身上宛如红玫瑰的伤口造口,用激情和爱心呵护着她的“玫瑰花园”。
  2007年,吴夏青毕业后进入我院,2014年,吴夏青取得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资格,成为我市伤口造口专业护理第一人。之后,她组建了医院第一支伤口造口小组,负责对全院难愈性伤口、压疮、造口患者的会诊及处理。不少人惊讶她的选择,感叹伤口造口腥臭时,吴夏青就笑笑说:“病人身上的伤口造口,不就像‘盛开’的‘玫瑰’么?”
  与普通护士不同的是,吴夏青还经常被邀请参加病人会诊,对付医生都未必能对付的伤口。她利用国外最新的“湿性愈合”疗法,为无数病人解除病痛。仅2017年,吴夏青就会诊护理了120多位伤口造口病人,遇病人不方便回院复查,她就上门服务。 
  她广泛传授专业护理知识,传授技艺。吴夏青定期开展造口阳光讲堂,或居家护理一对一培训,让患者和家属学习造口基础知如识、日常护理以及并发症的处理,帮助他们在生理、心理上摆脱阴影。她还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传授给同事,帮助医院临床科室培养护理专职人员。
  “我们护理的是伤口,温暖的是人心。”吴夏青说,能为干万患者解决病痛,看到患者变得积极乐观,自己也感受到了个人价值。